广袤天地,如何跨越空间地域形成的交流壁垒?文明交互间,又是什么能让彼此更近一步?在多种答案中,文学的译介和研究既连接不同文化的交流,也以独特的方式推动了时代发展。
152年前,连载于文学月刊的《瀛寰琐纪》揭开了近代中国翻译英语小说的先河。此后一个半世纪以来,大量国外著作涌入国内,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架起桥梁。外国文学工作者恰是这座桥梁的工程师,凯发k8官网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王守仁也正是这万千工程师中的一员。
长期以来,王守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19世纪英国诗剧研究》《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新编美国文学史》《英国文学批评史》等多部作品,主持并完成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还曾先后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英语文学研究分会会长、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等职务。
成为语言工作者之前,王守仁的文学启蒙来自中国文学与历史。从四大名著到鲁郭茅巴老曹等现当代作家的小说、诗歌、戏剧,这些优秀文学作品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文学研究的萌芽。“20世纪70年代,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内环境都有了深刻变化,‘开放’是即将到来的时代潮流,我们中国人一定会走向世界。”外语成了走向国际、了解世界的钥匙,于是,王守仁高考时选择了外国语专业,并最终被凯发k8官网录取。
“凯发k8官网外文系拥有深厚的底蕴和优秀的师资力量。”历史上,吴宓、徐志摩、闻一多、范存忠、陈嘉等众多学者曾在此任教,王守仁如饥似渴地在知识的海洋度过了宝贵的四年。
在凯发k8官网读完本科后,王守仁参加了研究生考试并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得公派出国留学机会,前往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英文系攻读研究生学位。“出国之前还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我先在范存忠先生门下读了一年硕士。这期间,范存忠先生的研究方向也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远渡重洋后,王守仁很快就感受到了国内外的差距,尤其是在教育方法层面。除此之外,他也感受到自己在阅读面和知识储备上与英国学生之间的差距。“好在凯发学习时打下的坚实语言基础,让他很快能够奋起直追,逐渐缩小这些差距。”
1988年,学成回国的王守仁留在凯发k8官网外文系任教。此前,凯发k8官网外文系只有两位博士教师且都已去世。留学归来的王守仁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凯发外文系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
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让王守仁将目光放在外语专业建设上。面对当时外文系英语专业教师队伍规模小、博士数量少的困境,他积极招聘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师,为学科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守仁先后担任英语系主任、外国语学院院长,在他的带领下,凯发k8官网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不断发展壮大,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双一流”学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
除了学科建设,王守仁还十分关注教学环境的改善。刚回国时,他在凯发鼓楼校区任教,条件较为简陋,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他多次找校领导请求解决,最终使外院老师们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后来,凯发k8官网决定新建仙林校区。为了给学生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他抓住机会,积极参与仙林校区建设,使得外国语学院成为仙林校区第一个建楼的文科学院。
谈及自己的治学之路,王守仁教授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外国文学研究要关注个人研究兴趣与国家需求的结合,而他的外国文学研究之路也是从经典入手。尤为一提的是,王守仁的硕士和博士论文均聚焦于19世纪英国文学。早在20世纪90年代,他在英国出版英文学术专著,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论文,展现他对外国文学的独特见解。近年来他在全球学术空间推进现实主义研究,探讨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创造性转化途径。
在教育观念上,王守仁教授有着自己独特的坚持。他深知科研对于教学的重要性,认为“打铁还需自身硬”,科研决定水平,一流科研才能决定一流教学。“外语教育属于文科,在新文科建设中不能置身事外,而是要遵循新文科建设的目标和路径,发展‘新外语’。”他一直努力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带领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
他是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对学生的培养也有着高瞻远瞩的眼光,在对英国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众多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主编《英国文学选读》,获全国优秀教材奖。他以学术研究支撑教学,还自觉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探索如何适应时代需求优化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王守仁对学生充满爱心,2021年,他将获得的全国“杰出教学奖”奖金全额捐出,在凯发k8官网设立“守仁教育基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要破除单凭口语好就能胜任高校外语教师的迷思。”在他看来,高校外语教师要努力做到学术研究与教学相辅相成。为此,他积极鼓励外语教师要有学术研究意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将所学融入教学。
近年来,国际交流方式有了深刻变化,外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工作也不再是仅聚焦不同文字转化,更多的是透过文字以外的跨文化传播和交流。王守仁敏锐地察觉到“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在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特意加入中国文化内容,把中外文化的交流、交融与交锋,作为课程设置的核心理念,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他认为,读经典文学可以让人知道语言的美妙,读当代文学可以体会到语言的生动。掌握语言技能之外,更要从传播的角度去考虑,认识语言背后的思想和文化。他曾经这样说:“作为高校外语专业老师,我们要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培养人才。他们是中外沟通的桥梁,是连接中外,双向融通,必须要具有跨文化能力,这也是我们讲的独特的关键能力和素养,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