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暨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办,22家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作主旨发言。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是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要在体系化、学理化上下功夫,把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原创性贡献研究深、阐释透,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毅在发言中指出,体系化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出发来探究理论体系本身的过程。学理化应力求将一般的经验上升为规律,将丰富的实践概括为理论,讲清楚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理论阐释要以深入研究为基础,研究深入才能阐释透彻。要进一步拓展研究阐释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工作,真正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要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落实“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要求,坚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化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杨宏伟指出,学理化研究要深入思想的哲学根基,厘清其核心概念、逻辑结构、理论渊源与创新贡献,使之成为具有严密逻辑性、高度解释力和广泛认可度的学术体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理化研究为例,学理化的根基在于构建具有中国气派和时代气质的生态文明元理论;学理化的突破点在于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构建纵深发展的综合性研究矩阵;学理化的生命力在于系统总结中国实践的丰富经验,构建“实践——理论——实践”的生态文明良性互动与转化机制;学理化的时代使命在于深度参与全球学术对话,提升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国际公信力与影响力。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燕连福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在体系化研究方面,需要关注形式体系、内容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编年体系和原理体系七个方面。在学理化研究方面,应当注重阐释好其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出发总结中国经验、概括中国理论、讲清中国道理,尤其是加强原理性贡献和原创性贡献的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志礼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客观结果,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与理论创新的鲜明体现。对高校而言,核心任务是要将其有效转化为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解决教学过程中知识的简单重复以及浅层化、碎片化等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搭建通达思想武装和价值塑造育人目标的桥梁。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孟宪生指出,可以从四个维度来把握体系化学理化研究。一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推进动力来把握“三大时代课题”提出的重大意义。二是从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来把握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体系,深刻认识“六个必须坚持”、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科学体系创建中的重要地位。三是从“两个结合”角度来把握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精髓要义,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四是从人类文明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对外话语创新,深刻领悟中国发展道路所蕴含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有机统一。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傅慧芳指出,“两个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是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当坚定理论自信,深化对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学理化研究阐释。一方面要注重追根溯源,深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加强对原创性贡献的学理化研究;另一方面要通过深入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期间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总结经验智慧,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安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学院要优先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和思政课建设。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落实“教学优先”的教师评价标准,按照“六个要”的要求建设好思政课教师队伍;要进一步完善思政课程评价体系,按照“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建设好思政课。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进一步提升历史自觉,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的重大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郗戈指出,当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要着力解决外延式扩张与内涵式发展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发展新动能,以强化理论武装推动有组织科研与自主探索新突破,以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及夯实多学科基础构建立德树人新格局。深耕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源头,勇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潮头,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提升以中国理论解决世界问题的理论能力、学术能力和服务国家战略能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多学科协同参与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和分领域分专题研究方阵,由此牵引马克思主义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罗永宽指出,建强建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以坚定的学科自信和高度的学术自觉,着力推进学科的内涵式发展;坚持系统观念,着力探索和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特色的要素和机制;坚持问题导向,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学科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汇聚多学科资源,开展团队协同攻关,在学术基础、实践导向、国际视野、历史思维的融会贯通中,高质量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王维国指出,打造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要树立系统观点,从强国复兴的发展全局出发,以工程化、体系化的思维和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一方面,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抓手,在经典著作编译、理论研究阐释、重大问题研究、壮大人才队伍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为抓手,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培养高素质理论人才,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赵正桥介绍了本校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方面的经验与做法。通过抓好立德树人“根本点”、做精学术研究“制高点”、创新人才培养“着力点”、夯实社会服务“落脚点”,着力打造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人才培养基地。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培根铸魂时代使命,全面提升思政引领力,以高质量科研支撑思政育人守正创新、以智库成果赋能社会治理,为持续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砥砺前行。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洪森指出,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应当在两个方面着力。一是把握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在讲准的前提下讲深讲透讲活,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统一,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新时代社会伟大变革的有机结合,进而不断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二是立足党和国家重大需求,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两个结合”的方法,深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含的概念、判断和原理,揭示思想的原理性、原创性创新。
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吕红指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涉及四个重要方面:学科、科研和课程建设;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学生为中心。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要强化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新疆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院长孙秀玲总结了本校的经验做法。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在服务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维护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二是坚持用学理讲真理,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疆的实践加强宣传研究阐释,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意识形态安全方面产出一批成果。三是坚持用真情讲信仰,建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核心的思政课程群,打造大思政育人模式。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肖光文指出,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高校思政课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之间的联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作为整体性支撑,服务好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形成教学出题目、科研给答案的良性互动局面。尊重人才队伍建设规律,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关注关心青年教师成长,给青年教师足够的成长发展空间。优化完善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引导思政课教师将更大精力投入思政课教学。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刘渊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中,要统筹好人才引进与内部培养、学科排名评价与人才培养质量、思政课教学与科学研究及学院发展的均衡着力与特色突破、科研中的基础研究与对策研究等五对关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前瞻性谋划,科学分析学院自身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制约要素,准确把握学院发展的自身定位和实践进路,努力凸显学院自身的研究特色和学科标识,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扎实推动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内涵式发展。
深化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与会专家从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比较、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境遇、国外学者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等角度出发,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结晶和实践成果,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仰海峰认为,西方现代社会的构架有三个要素,即资本逻辑、民族国家与形而上学。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特点。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和自由贸易,在18世纪成为资本主义强国,而此时的德国还处于封建城邦林立的状态。对于落后的德国来说,如果按照英国的模式,就无法实现自身的发展,因而德国的现代化具有自身的特点。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同样只有根据中国实际,在理解现代化一般构架的基础上,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宏政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其特定的世界历史境遇。毛泽东思想是在解决“站起来”问题中诞生的,同时也在解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解决“富起来”问题中形成的。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决“富起来”的问题,是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世界历史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解决“强起来”问题中形成的,同时也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境遇中展开的。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从理论创新主体的视角出发,指出“两个结合”是对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必由之路的新概括和新定位。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第二,只有结合中国具体实际,马克思主义才能正确指导本国实践。只有植根本国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第三,要做到“两个结合”,必须要有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自觉和理论创新能力。要切实增强不断推进“两个结合”的自觉性坚定性,运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凯发k8官网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建华指出,凝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展开。一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伟大建党精神是理论创新的精神源泉,推动着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依然风华正茂。二是要充分领悟“两个结合”的方法论意义,深刻认识“第二个结合”的复杂性与曲折性,从“历史正反两面的经验”来把握。三是要在人与国家、人与世界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沈成飞梳理了英国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评析,指出英国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关注是微观的而非宏观的、是零散的而非整体的、是相对历史过程的而非现实系统的、是相对表浅的而非深刻分析的。英国学界对中国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对中国生态问题、家庭问题、城乡关系问题、美好生活问题等的认识相对滞后,往往以英国的历史和现实作为参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与超越性认识不足。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国泉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刻把握了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进步的规律,不仅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而且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因而具有跨越时空的世界历史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从更好发展自身到造福世界,遵循的是从特殊性到普遍性的规律,解决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矛盾。只有扎根于本国土壤同时又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才最可靠、最管用,也最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