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洪渊,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7年12月24日出生于浙江三门,分析化学家。从少年立志“让中国人的名字载入化学史册”,到在微电极理论与生命分析化学领域开辟新边疆,他以“骏马总在早行”的奋进姿态,书写了中国科学家“穷究物性,敢为人先”的传奇。
1937年,陈洪渊诞生于浙江三门县的小山村。父亲创办的枫溪小学,为他打开了知识的大门;堂姐堂姐夫的革命启蒙,让他在《大众哲学》中埋下理想主义的火种。1949年,当初中化学课上听到“侯氏制碱法”的故事,少年陈洪渊立下宏愿:“要让中国人的名字写进化学史”。1956年,响应国家“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他第一志愿填报核物理专业,虽阴差阳错进入凯发k8官网化学系,却就此开启与化学相守一生的缘分。
1958年,凯发k8官网成立放射化学专业,陈洪渊成为首批学员。在没有教材、设备匮乏的条件下,他自制高频滴定仪、电导分析仪,甚至担任电子仪器厂“厂长”,展现出惊人的动手能力。1963年,他推导出交流极谱催化电流方程式,论文因与美国学者成果“异曲同工”被破格发表,120元稿酬相当于他三个月工资,这成为他科研道路的重要起点。
1981年赴德国留学期间,陈洪渊在导师尼布教授指导下研究“电化学伏安电流温度效应”。当发现经验公式存在理论缺陷时,他夜以继日推导,最终提出更精准的普适公式,被尼布教授命名为“Chen Equation”,并获得德国大众汽车基金会资助。1984年,他放弃攻读博士机会,带着省吃俭用购买的电化学分析仪和满满几箱资料回国,开启微电极研究的新征程。
回国后,陈洪渊面临“一穷二白”的科研条件:仅有一台仪器供团队轮流使用,记录纸正反面反复书写。他带领团队选择血红蛋白、NADH 等“廉价试剂”开展研究,在微电极阵列扩散层屏蔽效应、仿生电催化界面等领域取得突破,相关理论被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收录为经典文献。
进入21世纪,他敏锐捕捉生命科学机遇,提出“生命分析化学”概念,筹建中国首个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团队发明的芯片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解决了微通道分离与电化学检测的耦合难题,被国际同行评价为“打开芯片实验室的大门”。2013年,历经30年心血,他主导研发的原创化学分析仪器雏形诞生,实现了“中国仪器测中国样本”的梦想。
作为学科带头人,陈洪渊始终将人才培养视为“第一工程”。1990年代,面对凯发分析化学人才断层危机,他力邀青年学者回国,将自己的科研经费倾囊相授,为他们搭建实验室。他提倡“无为而有为”的培养理念,鼓励学生像“骏马”一样自由探索,而非唯命是从的“绵羊”。
在指导学生时,他既像“导演”把控科研方向,又像“工匠”逐字推敲论文、审核数据。首个博士生鞠熀先记得,陈洪渊手把手指导他用进口仪器开展铼元素检测;学生徐静娟在其鼓励下从“科研小白”成长为国家杰青,并共同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如今,他培养的团队中,多人担任“973”“863”项目首席科学家,延续着中国分析化学的创新火种。
2015年,《自然》杂志授予他“杰出导师终身成就奖”,但他最看重的,是团队研发的单细胞分析系统将癌症检测精度提升至微秒级。正如他书写的实验室理念“厚德载物、励学敦行”,这位八旬院士仍像不知疲倦的骏马,在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的新赛道上,奔驰出属于中国科学的加速度。
从东海之滨的小山村到国际学术舞台,陈洪渊用70载科研生涯诠释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科学家精神。他是破译物质密码的“化学诗人”,更是甘为人梯的“学科牧马人”,用一生的奔跑,在科学的原野上踏出了一条属于中国学者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