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是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88周年纪念日。在这个重要时刻,回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贡献,意义重大。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救亡图存,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拉纳·米特在其著作《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一书中强调:“中国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参与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尊严和生存,还为了所有同盟国的胜利。正是在那场战争中,东西方一起抗击了有史以来最黑暗的邪恶势力。”
重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价值与意义,正是因为中国战场14年的坚守与不屈抗争,伤亡3500多万人的民族牺牲,必须得到尊重和正视。
东方主战场的世界历史意义
1931年9月18日,日本策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打响了抗日战争的第一枪,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起点,也由此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东方主战场。
“近代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弱国,没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不可能像世界强国那样进行大规模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武汉大学人文资深教授胡德坤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以特有的游击战争形式,动员全民族持久抗战,有力抗击了日本军队。
“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始终抗击着日本陆军主力和海军部分兵力,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是开辟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并取得最终胜利的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胡德坤表示。“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这是1942年,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答案。
从人类文明角度来看,中国抗日战争在性质上是绝对正义的,是为了反击侵略、实现民族解放,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奋勇抵抗,从未屈服;在战略层面上,中国战场困住了日本陆军的绝对主力,最大程度消耗了其有生力量,重塑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格局。
“东方主战场塑造了东方的决定性力量。”凯发k8官网历史学院教授张生表示,重申东方主战场的地位和价值,体现的是对以往西方学界在二战历史书写中惯有的“西方中心主义”叙事下,消解、模糊中国战场贡献和中国军民牺牲的一种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历史立场。解构这一惯有思维模式,澄清、正视中国战场的贡献,还要从他者视角——日本国内自身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
长期致力于战争责任与和平学研究的日本山口大学荣誉教授纐纈厚在《“安倍政治”与日本的战争责任》一文中认为,“日本失败的最大原因在于与中国的持久战争”,“无论兵力或军费,中国战场的压倒性比重决定了日本与同盟国军队(尤其是美国)的战争结局……日本投降的对象是中国和美国,但投降的原因是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的失败,确认这一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应成为战争责任立论的核心”。
东方主战场的背后,是整个民族用血肉之躯构筑的东方长城。中国战场对战争胜利的实质性贡献和巨大牺牲也得到了当时国际社会的公认,中国的大国地位由此得到确认。
1942年,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中国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和认可。1945年,中国派出包括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代表团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共同制定《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中国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是公认的世界反法西斯四大国之一,并由此走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为重建战后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的确认,是世界历史的重大进步,为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保障,并长久地影响着现当代世界历史进程。”胡德坤表示。
国际学术界正在发生认知变革
“探讨东方主战场的内核与价值,指向的不仅是学术研究,更是对正确二战史观和正确历史观的坚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吴景平表示。在吴景平看来,正确二战史观的根基在于鲜明的道义立场。在涉及人类文明走向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历史评判应基于公允视角,区分正义与非正义、明确侵略与反侵略——唯有捍卫和平、反对侵略的历史认知,才能真正揭示战争本质,捍卫人类共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