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媒体传真

    贯彻“六个着力推进”关键是找准着力点

    发布时间:2010-03-20 点击次数:

           找准着力点,是贯彻落实的关键。围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着力推进”,专家学者们结合江苏实际,畅谈学习体会,提出贯彻落实的思路和建议。让我们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

      宋林飞(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需要较快的速度。但老是想着增长、就增长抓增长是不行的,经济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经济运行质量与国际竞争力。因此,必须实施“调结构促增长”的发展战略。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抓住江苏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其中,结构调整的重点,要加快技改进度、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要改善投资结构,加大企业更新改造的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创新能力。

      同时,针对江苏实际,需要实施新的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创新、消费、服务、绿色与海洋五大经济,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江苏经济已经进入集约型增长阶段,要大力发展创新经济,进一步增强科技动力;消费已经取代投资成为拉动江苏经济增长最大的动力,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大力发展消费经济,进一步增强需求动力;工业化后期的经济特征,是制造业经济为主转变为服务业经济为主,要大力发展服务经济,进一步增强产业动力;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进一步增强民生动力;要鼓励全省各地参与沿海开发,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进一步增强区域动力。

      以自主创新提升竞争优势

      洪银兴(凯发k8官网党委书记、教授):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科技经济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而每一场新科技革命都是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因此我们不可能与这些国家进入同一起跑线,只能是实施跟随战略,通过学习和引进,在发达国家之后,发展高科技和新产业。但停留在跟随战略上推进工业化,所发展起来的制造业相当部分将是落后的、产能过剩的。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后,有条件在科技和产业创新上由跟随转向领先。人家能够开发的新产业,我们同样也可以开发。大家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就是看谁先起跑、跑得快。

      同时,我国也有条件有必要改变自己所处的世界经济外围地位。这就是参与全球化经济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从而由外围转向中心。所谓竞争优势,是突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培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所谓中心,是强调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增长极作用,成为世界一定范围内经济增长的中心。首先是科技创新中心,只有在科技方面占据优势,才能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是由科技地位决定的。因此科技创新的思维不是引进,而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进入世界科技的前沿推进科技创新,在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领域取得突破。其次是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竞争力表现为产业竞争力。当我国即将进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正好进入以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技术新产业为主要推动力的新增长周期。作为产业创新中心,不只是创新在当代处于领先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要求这些新兴产业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这是大国经济所特有的优势。

      核心在于改革现行城乡二元制度

      范朝礼(江苏省委研究室副主任):着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核心在于破解城乡二元制度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在全国较早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苏州正在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体制改革试点,昆山等地也有一些成功探索,但总体来看对城乡二元制度触及不深,至今尚未有实质性改变。因此,必须进一步调整工作思路,加大改革力度,对严重制约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城乡二元制度实施有计划有步骤且大刀阔斧的改革。

      第一,要让全体党政领导干部建立起城乡一体发展的新思维。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新要求,改革城乡组织领导体制、部门及其职能设置,推动城乡管理工作的有机衔接和统一考核。第二,要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沐浴进城农民。户籍制度改革要变单兵独进为与劳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联动改革,切实让进城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基本平等的权利。第三,要让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惠及全体农民。调整公共财政投入结构,改公共财政倾斜城市为倾斜农村,切实加大对农村交通、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力度。第四,要让城乡规划和产业布局的一体化落到实处。规划是龙头,产业是关键,真正解决两张皮的问题,还要从内在机制上寻求突破。

      总之,社会转型成功与否,在相当程度上,还要看有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设计。

      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田伯平(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经济繁荣、社会进步,这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两大目标,也是实现现代化的两个轮子。在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积极推动社会进步,让每个公民分享发展成果,这既是经济繁荣的根本目的,也是实现经济持续繁荣的基本保证。

      经验表明,经济的增长和财富的增加并不会自动实现社会和谐,社会进步主要有赖于政府的协调和推进。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本质上是政府如何科学合理配置资源,而这取决于指导思想和相关体制机制。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理念上由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中心,真正把社会进步也作为工作的中心、考核的重点,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重经济发展、轻社会进步的问题。

      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当前的重点是要切实解决老百姓所迫切关心的实际问题,如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处理好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公共教育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注重为农村和城镇低收入者提供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推进改革开放,为科学发展提供更强动力

      蒋伏心(凯发k8官网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一直在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但是,任何体制和机制都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随着形势的发展,需要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同样,在走向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也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和提高开放水平,解决科学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

      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需要改革以物为本、以GDP为本的制度和政策;科学发展强调民生,需要在教育、医疗、养老救助等方面,提供更高水平的制度和其它公共产品投入;科学发展强调统筹协调,需要我们的体制有更强的系统性,防止短期行为;科学发展需要转变发展方式,需要改变扭曲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政策和制度,需要转换政府职能,改变以政绩为导向的短期政策。

      科学发展需要建立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开放经济体系。仅仅依靠低价劳动力和廉价资源的对外经济合作,从长远看不仅有损国家、民众的物质利益,而且难以在国际分工中取得稳定的地位。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推进开放,就是要提高开放的层次,向国际产业链的高端推进,以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改革和开放是在不同领域进行的革命,其共同点在于,解开影响我们主动性、创造性的制度束缚和空间束缚,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更强的动力,进入更加健康、可持续的轨道。

      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桑学成(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推动江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建设一支“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当前,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面对江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新要求,迫切需要把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能力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推动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转变观念,增强本领,改进作风,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提供人才支撑和组织保证。

      要重点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两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着力提高科学发展、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注重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能力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等方面的能力。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要把选好配强党政正职领导干部作为重中之重,把那些素质优良、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人选拔到“一把手”岗位上来,着力抓好县委书记队伍建设,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要加强优良作风养成,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不断提高各级干部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