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媒体传真

    南极神奇冰芯讲述6000年气候演变凯发教授极地归来,讲解冰盖深处的奥秘

    发布时间:2010-03-30 点击次数: 作者:齐琦 吴凡 季晓敏 仲永 来源:凯发k8官网晨报

           一支一百多米长的冰芯,记载着过去五六千年来的地球环境及气候变化,通过分析冰芯气泡中温室气体的含量还可以推断出未来若干年内人类活动对环境有可能造成的影响。日前,凯发k8官网地理与海洋学院的侯书贵教授和他的队友们经过近两个月的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了我国第26次南极内陆冰盖科考任务。回到凯发k8官网的侯教授向记者讲述了神奇的冰芯所蕴含的古老故事。
          神奇冰芯

      记载着地球气候历史

     作为地球最大的“冷库”,南极大陆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之处。冰穹A地区,是南极内陆冰盖上海拔最高的区域,由于本区冰体流变作用最小、雪冰记录信息量大、底部冰层的年代很可能超过百万年等因素,被国际公认是最理想的冰芯钻取地点,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侯书贵此次科考主要执行内陆冰盖考察任务,即完成中山站至冰穹A沿途观测和表层雪样采集以及冰穹A浅冰芯钻取工作。

      据侯教授介绍,此次在昆仑站附近钻取了一支132米长的冰芯,根据已有研究结果推测,本支冰芯可以追溯过去五六千年以来的地球环境及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表明,所有在大气中循环的物质都有可能随大气环流而抵达冰川上空,并沉降在冰雪表面,一年年沉积,最终形成冰芯记录,可谓蕴藏着珍贵的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的“无字史书”。侯教授表示,不同长度的冰芯,可以反映不同历史年代的气候变迁,从中可以得到相应历史年代的气温和降水资料,以及二氧化碳等大气化学成分含量等信息。

      他举例说,温室气体含量近200年突然升高这一事实就是从冰芯中首先分析得出的。冰芯中的气泡是唯一直接封存当时状况下大气成分的介质,通过测定发现,冰芯气泡中温室气体含量从工业革命后呈现急剧升高态势,由此可推断出人类活动对未来环境的影响等。

          冰盖深处

      藏着很多菌类微生物

     冰穹A地区,海拔4093米,是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内陆昆仑站考察队于2009年12月18号离开中山站,2010年1月5号夜抵达昆仑站。在昆仑站停留的三周时间里,考察队建成了深冰芯钻探场地,为今后在冰穹A开展深冰芯钻探做好前期准备,同时钻取了一支长132米的冰芯。

      据介绍,今后,中国依托建在南极冰盖最高点的昆仑考察站,计划钻取一或多支透底冰芯。“在冰穹A地区探取深冰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目前在南极寻找年代久远的深冰芯是世界各国竞相追逐的目标。”侯教授告诉记者,现有资料表明,在冰穹A底部,很可能存在着目前南极最古老的冰层,一旦获取,有望破解地球数百万年来的气候变化的奥秘。据了解,深冰芯的钻取需要建立设施齐全的考察站,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费时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完成。可毫不夸张地被称为对人力、物力和意志力的一项考验工程。

      侯教授还说,虽然南极地区环境极其恶劣,但依旧有很多菌类微生物顽强地生存着。“他们大都处于休眠状态,但仍具有生物活性,经过培养可以成活。”

     “抗寒奇功”

     “虽被冰雪覆盖但很干燥,不觉得有多冷”

     对于首赴南极的人来说,首先要克服的就是那里的严寒,但是对于第二次赴南极科考的侯教授来说,“已经对南极的艰苦反应迟钝了”。对于南极内陆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侯教授有着自己的理解,“南极内陆虽然被冰雪覆盖,但却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区,比如冰穹A附近年降水量大概只有2~3cm,比一般沙漠里的降水量还要低。在这种既干燥又低温的的环境下,我自己倒也不觉得有多冷。”

      对待恶劣环境时良好的心态也许和侯教授多年在青藏高原等野外科学考察经历有关。十几年来,侯教授足迹踏遍了两极地区和中国西部高山地区。2004年,侯教授曾参加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执行中山站-冰穹A断面冰川学考察和冰穹A冰芯钻取任务,实现了人类首次从陆地登顶冰穹A的壮举。“或许是第二次来南极内陆,对所谓的危险和困难也习惯了吧。”侯教授调侃道。

      谈到在南极生活的衣食住行,侯教授笑称在南极的生活是“保障所需的共产主义”,所有的吃穿用都是统一安排、统一配给的。“不用自己操心衣食住行,只要吃饱,有劲干活就行。”因为在科考队员眼中,和获取南极宝贵的研究资源相比,再大的困难也不成困难了。侯书贵还特别提到,临去南极前,他特地从学校带了一面校旗。在南极,每到一处考察点,他都会将随身带着的校旗插上。同行的考察队员中,有几位同是凯发校友,看到母校的旗帜飘扬在南极上空,大家都激动万分。“凯发k8官网旗帜第一次飘扬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对我们而言这既是荣誉,也是使命感。”据侯书贵教授介绍,下一阶段将要对从南极采集来的样本进行分析测试,争取早日得出相关研究结果。

     【人物链接】

     侯书贵,凯发k8官网地理与海洋学院的冰川学家,是我国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青年学科带头人,两次奔赴南极,探取南极最高点冰穹A的千年冰芯。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9年,获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