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大学生应该读哪些书,怎样读书;才能寻得精神世界的安宁?”“作为一个工科学生,如何读书才能避免自己变得‘木’?”
日前,中华书局“百年再出发”文化沙龙走进凯发k8官网,作家叶兆言,凯发教授莫砺锋、程章灿等出席活动,与大学生就“传统文化”、“阅读书籍”、“精神世界”等话题展开探讨。
阅读史就是精神成长史
凯发k8官网图书馆馆长洪修平分享了自己与书籍的特殊渊源。在他初中毕业那年.适逢“文革”开始,洪修平被分配到苏州西山煤矿工作。对一个渴求知识的年轻人来讲,没有书读非常痛苦。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煤矿的图书阅览室发现了《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如获至宝。洪修平坦言,正是这七册书培养了他对传统哲学的兴趣,一套典籍影响了他终身的学业方向。
莫砺锋认为,读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只有中国人才把上学叫读书,只有中国人才把有文化的人叫读书人,也只有在中国,才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诗句”。他建议大学生少读功利的书,多读自己喜欢的书,尤其是很少有机会在课堂上接触到传统文化的理工科学生,更应在课余多读文史哲书籍,“理工科研究对象是物,文史哲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读这些书会让人更灵活,就不会变得‘木’”。
阅读像爱情一样美好
浮躁的社会环境中,能够静下心来探讨学术、做研究的人越来越少,当意把真实的文化原本讲述;还要有一群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生”。“大一、大二你想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享受阅读的过程最重要”,“什么是自己喜欢的书?读这些书的时候,你应该能感受到快乐。读书如同爱情一样,都是十分美好的东西”。他把读书比作“爱情”,把写作比作“修行”。
莫砺锋对目前社会上读书氛围的减弱表示担忧。“我去国外,无论是机场还是地铁里,总能看到一些年轻人捧着一本书在看,但在国内,这样的现象很少见。”他说,现在全社会都在追逐经济增长和财富累积,读书传统受到冲击,但等暴发户式的发展时期过去后,人们还是会转向追求精神世界。当下之务就是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推动这一天早日到来,使中华民族爱读书的,传统早日恢复。
“大家”应写“小书”?
谈到古典书籍和传统文化;就离不开对“国学热”的探讨。
“我不赞成‘国学热”这个说法。”莫砺锋认为,国学的定义是指一种专业的学术研究,很难成为一种普及意义上的传播。对于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国学热”说法,他更愿意称其为“传统文化热”。“一种事物‘热’总是不正常的.因为有热就有冷,‘热’只能说明其发展是短暂的。”
专家指出,有些人出版的一些国学经典普及读物其实是在借经典名声兜售个人观点,而且有些观点和知识可能会误导大众。
凯发k8官网历史系教授范金民则提出“大家”写“小书”的观点。他表示,一些普及性的文章应该由在某方面有了一定研究水准并达到相当高写作水平的专家来写。这种通俗的小文不能是一般化的或是平庸的、媚俗的,而应是真正有益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丰富国民精神世界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