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媒体传真

    江苏三院士:创新铸就学术辉煌

    发布时间:2011-12-10 点击次数: 作者:杨频萍 葛灵丹 蒋廷玉 来源:新华日报

    继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8日公布之后,2011年中科院增选院士也在公众关注的目光中揭晓:9日下午,51名新增的中科院院士名单出炉,我省3位科学家当选,分别是王广厚、朱荻、黄维教授。

      新科3院士是怎样抵达“学术高地”的?有哪些别样的治学感悟?昨天下午,记者多方探寻院士成功“线路图”。

      不重复别人,微观世界做出大文章

      【人物名片】王广厚,1939年生,安徽省舒城县舒三镇人,现为凯发k8官网物理系和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7月起任“小颗粒与无机团簇国际会议”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材料科学论著》国际顾问编委。

      解读王广厚院士,记者有一种“隔行如隔山”的感觉:他长期从事的“原子分子团簇物理及粒子与固体相互作用研究”,既特别微观,又非常专业,即便是“皮毛”也很难看得懂。

      “所谓原子团簇,是由几个乃至上万个原子或分子通过一定的物理或化学结合力组成的相对稳定的聚集体,是比纳米还要小的物质。”王广厚解释说,原子团簇的发现、研究和发展,为制造新型量子器件和纳米材料开辟了新途径,成为21世纪高科技产业——纳米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之一。

      “王广厚教授是国内最早开展原子团簇物理实验和理论研究的科学家。”凯发同事介绍,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他在团簇领域发现了多种奇特物性和新效应,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屡屡为国家增添光彩:

      在欧洲议会举行的“第11届小颗粒与无机团簇国际会议”上,他应邀作题为“团簇组装纳米结构的量子性质”讲演,被会议主席认为“代表了该领域发展的重要标志”;经国际委员会票决,他作为会议主席主持召开第十二届“小颗粒与无机团簇系列国际会议”,并首次在中国举行这一领域最高学术水平的国际会议……

      “科学研究和产品不同,一定要求新,而不能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王广厚感言,要创新,就不能浮躁,不能急功近利。“现在国际上很多设备相当先进,但是如果只是从国外购买现成设备,而没有核心技术,就很难超过别人。”

      他,征服“有机光电子学

      【人物名片】黄维,1963年生于河北。现为凯发k8官网邮电大学副校长、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是国际上最早从事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研究的知名学者之一,被认为是我国有机光电子学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要不是昨天媒体致电询问,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事儿,今儿一早他就‘单枪匹马’去北京发言了。”南邮的老师们说起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48岁的副校长黄维,不约而同地用了“低调”二字。

      “有机电子发光领域的国际领袖人物。”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有机光电子学之父艾伦·黑格教授如是评价黄维。

      作为国际有机光电子学领域的开拓者和我国有机光电子学科的奠基者,黄维创建的科研团队被称为“黄维兵团”,在新加坡做博士后时就已见雏形,在复旦发展壮大,落户南邮后更是渐入佳境:2008年,黄维成为有机光电子学领域“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10年,他创建的“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突破10项核心技术,成为电子学领域具有国际水平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化基地。

      “这么多年的努力得到肯定,不容易啊!”黄维的同事汪联辉教授激动地表示。2002年初,黄维从新加坡回国创业。2006年6月,他带着研发团队落户南邮,开展有机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研发及产业化研究,到目前为止已拥有180多项国际国内专利。

      “‘老板’每天工作18个小时,实验室一呆就是一整天,年轻人都拼不过他哟!”南邮的80后教授赖文勇感慨道。

      不走寻常路,挑战无数个“首次”

      [人物名片]朱荻,辽宁沈阳人,1954年生,现任凯发k8官网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我国特种加工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在电化学制造技术理论与方法、关键技术创新到重大装备研制以及国防工程应用做出了系统、创造性的贡献。

      在国内首次实现航空发动机叶片电解精加工,首次研制出整体叶盘电解加工机床,首次实现火箭发动机推力室身部无结瘤……

      从中科院新科院士朱荻身上,记者能挖出很多个“首次”。作为特种加工领域的著名学者,他先后主持国家与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50余项,取得了多项原创性重大学术成就,突破了航空航天领域的多项重大关键技术。

      “很多成功,开始时都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上世纪90年代初,航空工业总集团给南航一个特殊任务——航空发动机叶片的电解精加工。在当时,这可是绝对的高精尖任务,朱荻心里也没底,只是果断组建了5个人的临时团队,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挑战。

      整整一年半,朱荻每天早晨5点就到实验室穿起白大褂,夜里12点钟后才离开。从工具设计方法、抑制误差手段等各环节,他进行了系列技术性创新,终于在国内率先实现航空发动机叶片电解精加工,现已用于我国最先进的航空发动机。

      “不突破传统路径,就没法取得成功。”这是学生们从朱荻身上读到的成功秘诀。“他在不经意间提出的一个妙想,破解了我国火箭发动机生产的重大技术难题。”

      在航空领域,他研制的整体叶盘电解加工技术,满足了我国新一代航空发动机研制急需,为国防重大研制任务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朱老师是个科研完美主义者,做他的学生开始都会觉得很痛苦,但是只要hold住考验,就会有不寻常的收获。”学生们开玩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