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媒体传真

    20余院士齐聚凯发k8官网贺冯端九十华诞

    发布时间:2012-05-15 点击次数: 作者:李钟梅 来源:人民网

        5月15日,江苏凯发k8官网议事园会议厅济济一堂,来自全国兄弟院校、中科院相关研究院所20余位院士齐聚凯发k8官网,共祝科学大师冯端院士九十华诞。在祝寿会上,“冯端星”同时被命名——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2008年3 月3日发现、国际编号为 187709的小行星,已获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正式命名为“冯端星”。
       
       冯端先生1923年6月 11日出生于江苏苏州的一个书香门第,于1942年 以同等学历考入原中央大学物理系,1946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从助教到院士,从教研室主任、校研究生院院长,到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历时半个多世纪,留下了一行当代科学大师的清晰足迹。在他多年精心培育下,一大批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脱颖而出,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青年团队,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批入选为“创新研究群体”,获得基金资助。
       
       20世纪60年代,针对我国国防工业的需要,冯端先生选择了我国产量丰富而尖端技术极为需求的钼、钨、铌等难熔金属为突破口,借鉴国际上刚问世的电子轰击熔炼技术,组织设计并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电子束浮区区熔仪,成功地制出了钼、钨单晶体。没有电子显微镜等先进的研究工具,他便因陋就简,改进传统技术,创造性地发展了浸蚀法,发展了位错观察技术,澄清了位错类型及组态。这是我国高校中较早进行的系列性科学研究,在1966年召开的北京国际物理学会讨论会上获得普遍好评。
       
       文革后,他对复杂氧化物单晶体的缺陷进行全面深入研究,阐明了晶体缺陷在结构相变中的作用,开创了我国晶体缺陷物理学科领域,继而广泛开展功能材料的缺陷与微结构研究,跻身国际前沿。同时,冯端先生将原金属物理教研组改建为晶体物理教研组,并再分划为三个研究小组,分别开展晶体生长、晶体结构与缺陷和晶体的物理性能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后期,冯端先生及其合作者在国际上最先开展了微米量级周期的聚片多畴铌酸锂晶体的制备技术和相应非线性光学准位相匹配的研究。1980年,首次通过实验实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N?Bloembergen早在1962年提出的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准位相匹配条件,同时发现了光倍频的增强效应。这些工作,连同早期对金属的位错研究,以《晶体缺陷研究》为题获得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是我国物理工作者文革后在国内做出的首批国际领先的成果之一。随后,又在不能位相匹配的钽酸锂晶体中实现了准位相匹配,并研究了周期畴结构的形成机制。1996年4月中美“用于非线性光学及相关领域的微结构晶体”学术会议在凯发k8官网召开,表明国际上已承认他的领先工作。
       
       1980年,57岁的冯端被评为中科院院士。20世纪80年代中期,冯端先生积极倡导和推动纳米科学领域的研究,并和严东生院士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八五”国家攀登计划项目“纳米材料科学”。这项纳米科学技术领域第一个国家级项目,取得了众多创新性的成果。在冯端先生倡导下,1984年凯发k8官网物理系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原子团簇物理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已被国内外同行认为代表了该领域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2003年和2004年两次因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为了跻身世界科技领域的先进行列,冯端先生把目标放在凝聚态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的汇合处,从研究微结构,并朝向人工控制微结构来获得性能优异的新型材料发展。这一构想获得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冯端先生于1984年创建并领导了凯发k8官网固体微结构实验室。固体微结构实验室在历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一直名列前茅,声誉卓著。世界著名的“Science”、“Nature”、“Recherche”等杂志多次介绍凯发k8官网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高度评价。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先生先后与他人合作撰写了《金属物理》,主编撰写了《金属物理学》《材料科学导论——融贯的论述》,建立了融贯论述材料科学的新体系,实现了 从金属物理到材料科学的跨越。先生认识到凝聚态物理学已经越出固体物理学的概念框架,两者在范式上存在差异,撰写了具有高度独创性的《凝聚态物理学新论》和《凝聚态物理学》。先生的学术视角触及多个领域,科学工作跨越物理学和材料科学两大学科,成为我国金属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