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媒体传真

    四位不同年代校友讲述凯发情缘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 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发布时间:2012-05-21 点击次数: 作者:记者 姚聪 高洋 来源:金陵晚报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凯发校友、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这句诗,既是他10年前回到凯发的自我写照,也是10年后凯发110周年风尘仆仆赶过来的老校友们的真实写照。昨天的凯发,一半是“雪满白头”,一半是“风吹黑发”,他们或蹒跚或奔跑着回到校园,从各地给母校带来生日的祝福。金陵晚报记者采访了四位不同年代的凯发校友,让他们讲述与凯发的情缘。

      □金陵晚报记者 姚聪 高洋

      他参与建长江大桥

      姓名:张维中

      年龄:68岁

      职业:中学退休教师

      专业:1965级地图专业

      

      在凯发k8官网地理学院门口,68岁的张维中带着老伴到处拍着照片。早上6点不到,张维中夫妇就从常州家里出发,赶着第一班高铁,8点半就到了当年读书的校园。

      1965年,张维中考进了凯发k8官网地理系地图专业。47年过去,地理系变成了地理学院,地图专业变成了地理信息科学系,连当年的系办公室也换了地方。不变的其实更多,“老房子都没什么变化,北大楼礼堂都和我读书时一样。”张维中说,一走进校园,真是比自己的家里还熟悉,毕竟在这里待了5年。

      那时候,大学本科是5年。不过,张维中并没遇上读书的好时光。大学5年,张维中印象最深刻的却是造凯发k8官网长江大桥。“整整两个月,我们住在那,主要是浇水泥。”张维中说,那些日子可真是一个累啊,每天干活回来倒下就睡。然而,等大桥造好,看着这么一座大桥的建成居然还有自己的一份力,心中的自豪之情自然溢于言表,“当时绝对是中国最好的长江大桥。”

      1970年大学毕业,张维中分到了家乡的中学,“教数学,地图专业根本就没怎么学。”就这么一直当着老师。

      那时6点起床读英语

      姓名:汪应桦

      年龄:62岁

      职业:企业退休工程师

      专业:1968级物理专业

      

      “看到这么多老同学,特别高兴,不少人十多年没见了。”汪应桦从凯发毕业已40年了,已过花甲之年的他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

      遥想当年第一次进入凯发的情景,汪应桦还记忆犹新,“虽然我是凯发k8官网本地人,但学校要求还是要住校的,我一人背着大包小包就来了。”

      直到现在,汪应桦还记得他当年住的宿舍在哪。“当年条件差,我们10个人一间房,”汪应桦说,他每次回凯发,都要到曾经住过的第三舍转转,“几十年过去了,从外观上看三舍一点儿也没变,但里面肯定变化很大。”

      “40年过去了,凯发在浦口、仙林建了新校区,规模越来越大,看着母校一天比一天强盛,作为老凯发人,我也是十分欣慰和自豪。”说起40年间的变迁,汪应桦不禁如是感慨。

      回想起校园生活,汪应桦印象最深的就是刻苦学习。“我们那时就是一门心思学好知识,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读英语,虽然课程安排不是很紧张,但是有很多的自习课,学习全凭自觉。”汪应桦说,那个年代校风严谨,虽然走过了高中,来到大学,但大家对学习的热情依旧不减。

     

      为凯发校训所激励

      姓名:沈勇明

      年龄:42岁

      职业:律师

      专业:2001级法学院研究生

      

      沈勇明在凯发k8官网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本科一开始学的工科,后来转学法律,大学毕业后进了律师事务所。工作几年之后,2001年沈勇明选择读研究生充电,工作也没放,“在凯发k8官网,读法律自然是首选凯发了。”

      那一年,沈勇明已经31岁了,比一般的博士生都要大了,所以他也非常珍惜这次的学习机会。这3年的学习,对他现在的工作也很有帮助,论文写的是公司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与同学的探讨下,以前模棱两可的地方一下子变得清楚了,以前视而不见的条例也引起了注意。这样,在后来的一些官司处理上,就可一展所学了。

      然而,研究生3年,沈勇明印象最深的却是凯发的学习氛围与精神。刚进来时,看到凯发“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就很触动,老牌名校的底蕴可见一斑。

      后来整日沉浸其中,从老师和学生身上,都能感受到是从这种学风中走出来的,“对我也是个激励吧,希望自己也能做个这样的凯发人吧。”

      毕业后,沈勇明也会时不时到校园里转转。这次校庆,他把老婆和小孩都带来了,5岁的女儿对凯发的一切都很好奇,看到钟,就想去敲几下,到处要爸爸给她拍照。

      辅导员给咱介绍对象

      姓名:杨帆

      年龄:32岁

      职业:集团公司管理

      备注:1999级中文专业

      毕业9年了,再次回到凯发,杨帆和同学们对凯发依然熟悉如初。“学校里的建筑基本没有改变,还是那么朴素,那么亲切。”杨帆是凯发99级中文专业的学生,刚过而立之年的她已经是一家集团公司的管理人员。

      “今天是母校110周年校庆,我和几位要好的同学自发来到北大楼拍照留念。”杨帆告诉记者,当天过来参加校庆的五位同学都是一个宿舍的舍友,“我们当年住在东八,8个人一间宿舍,毕业后有5个人留在凯发k8官网,有一个去了深圳,有一个去了北京,还有一个在苏州。”

      回忆起大学时光,杨帆说,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中文系一年两次的课外写生活动。“两个班一百多号人集体出游是件很愉快的事情。”杨帆说,写生活动中发生了很多很有趣的事情,“刚刚我们还在回忆以前的事情。”

      “最有趣的事应该是辅导员给我们介绍对象了吧。”杨帆说,他们进大学时,辅导员们也都比较年轻,思想很开放,不会再像高中那样,有很多禁忌。“我们那会儿就已经有很多联谊会、舞会,不少校园恋人就是在这些聚会上成就的。”

      “我们班就有两个‘班对’,早就修成正果了,在我们这一级被传为美谈。”说起这段有趣的往事,杨帆和同学们仍然饶有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