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晚,虽然天气寒冷,但恩玲剧场内人气很高,充满了浓浓的学术气氛。《江苏社会科学》主编金晓瑜研究员与青共校学员畅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此次活动由校团委、校研究生会、学生会、社联会主办。
作为《江苏社会科学》主编,金晓瑜研究员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和审稿经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谈了什么是人文社会科学、如何选择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基本素质等问题。
他首先讲了如何理解“人文”以及“社会科学”的含义。他认为,对人文的理解要回到《易经》的“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很多当下的问题;而“社会科学”是从西方引进的概念,包括中国现在社会科学研究的体系也是从西方来的,但是西方的理论和方法并不能有效地解释中国人的行为模式,更不用说实践上的指导。他指出,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经验的科学,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重构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知识体系的意识和担当,在这方面日本学者对于本国知识体系的建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认为,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对象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域的确立,对研究结果的产生很重要。他发现,有的人研究的命题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可以说是虚假的问题,或者半真半假的问题。他特别指出,规范的学术研究命题强调独立性,不能把政治命题直接当成学术问题来研究,否则很难产生有价值的研究结果。
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特别重要,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主要是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方法体现在研究视角、参照系、研究对象假定、论证过程规范等方面。他举了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例子来说明:对于同样的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的创新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使这本书成为20世纪中国史学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他认为,除了一般的研究方法,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是非常个人化的,因为对社会行为的描述因人而异,这也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最大区别。在论文报告中,经常可以看到实证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等,金晓瑜研究员认为这两种方法是有区别的,实证研究要对一个具体问题给出限定范围,而规范研究在提出问题时带有强烈的价值预设,这两种方法没有高下之分,在研究中都很重要,并且要在具体研究问题的实践中完成。
最后,金晓瑜研究员结合自身体会,指出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以勉励凯发学子。他说,一名合格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一定要有哲学思考的能力,对世界为何、人性为何等基本问题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只有这样才有能力去判断研究水平高低。第二,必须大量阅读经典,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第三,要长期执著地关注某类问题,不要大幅度改变研究领域,这样才能在人性的某一方面理解更深。第四,要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能够清楚地描述、解释某一社会问题。第五,要有与他人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第六,必须具有一种批判精神和质疑能力。金晓瑜研究员强调,总的来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要有一种人文气质,虽然现在这种人文气质越来越少了,但要想在学术上真正有成就,有影响,就得具有人文气质,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勇气和担当。
整场讲座,金晓瑜研究员循循善诱,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娓娓道来,给同学们带来很多启发。
(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杨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