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晚,我校包兆会副教授的讲座于仙林校区文学院楼447教室举行,讲座主要围绕庄子的美学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展开。
包兆会副教授在讲座伊始直接切入主题,畅谈庄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国人的生活方式、生活心态和文学艺术作品等方面的影响。他重点阐释了中国古代受到庄子深刻影响的三类人:第一类为如陶渊明的隐士,他们追求性情人生,不愿意为现实委屈自己;第二类为如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等名士,他们大多性情狷狂,有激烈的反社会性,不向当权者低头;第三类则大多为一些在朝做官的人,其中最为典型的则是苏东坡,他们敢于讲真话,因此大多不受欢迎,采取以出世的精神过入时的生活。另外,包兆会副教授简略论及庄子的“宇宙论”对中国绘画的影响,对中国古代的山水诗、山水画表示出极大的赞赏,认为这些才是“中国艺术的精髓”。
围绕庄子的德性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包兆会副教授通过将庄子的道家思想与孔孟的儒家思想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浅出地加以阐释:儒家注重集体性人格,而道家更为注重个体人格、生活艺术化和审美人生。“中国人若是有个体性人格,那么我可以说,于庄子的思想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他认为,道家对人性的理解比孔孟更为复杂,对生活的意义和追求有更高的认识。儒家追求的是积极自由,庄子则是追求消极自由。儒家讲究伦理规范,迫使所有人在金字塔式的社会阶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因而这里的积极自由则可以举例为“为了和谐社会一起努力奋斗”,为了社会和国家的大我而牺牲小我。相较之下,庄子的消极自由则强调个体的存在,且不被外界干涉。另外,包教授也对道家尊重“物”的思想对当今生态伦理思想的作用有所涉及。
最后,包兆会副教授回答了同学们的所有提问,并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讲座结束后,一位政府管理学院的同学表示:“我感觉这场讲座很详实,没有多余冗长的介绍,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就能让我对庄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方面影响都有所涉猎。包兆会副教授所举的一些例子很贴近我的生活,能让我感同身受。”
据悉,包兆会副教授现为凯发k8官网中文系文艺学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论研究,尤其是“庄学”研究,曾发表过多本著作和大量学术论文,著作如《庄子生存论美学研究》、《庄子》、《西汉初中期文艺思想研究》等,学术论文如《庄子美学的泛“自然”倾向》,《人在自然前的沉思》、《百年来大陆庄学研究回顾》、《英语世界庄学研究回顾》等。(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袁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