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晚,凯发k8官网文学院戏剧影视系副教授、电影学博士杨弋枢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独立电影与社会变迁》。
据杨弋枢介绍,2013年9月起,《独立电影研究》将成为凯发戏剧影视系的专业课程,由他本人主讲。他用两个例子说明独立电影的发展与其举步维艰的现状:其一,2012年,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CIFF)被叫停;2013年云之南记录影像放映被打断;其二,贾樟柯新片《天注定》传闻因审查未通过而取消放映,贾樟柯本人却表示影片已通过审查,受众对此持怀疑态度。对此,杨弋枢启发大家思考——审查究竟来自何处,是官方还是全民的自我审查?
讲座的第一部分围绕“独立”展开,“‘独立’的相对性”是杨弋枢重点讲述的内容:独立电影是指相对于大制片公司而言,由小公司或个人独立制片的电影。独立电影从构思一部作品、筹集资金、制作全过程到组织发行都拥有实际的掌控力。在不同国家的发展语境下,独立电影的内涵都是不同的。
杨弋枢将中国独立电影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90年代张元《妈妈》、王小帅《冬春的日子》等为例,低成本制作的电影产生,1997年《小武》的诞生轰动全国,当时大家将这一类电影的特色归纳为拍摄城市的边缘人群当代生活的痛苦体验。第二个阶段是1997——2008年,独立电影迎来了“业余地位时代的到来”,低成本的电影制作开始普及,一批新锐的电影导演期待带来文化的变化。第三个阶段即2008年之后,随着DV等技术手段的普及,业余电影更加业余,如校园独立电影发展起来;与此同时,另一批独立电影则以相对之前较高的成本投资拍摄,当然,技术是成本的主要构成。
讲座的第二部分主要谈“独立电影的取向”,杨弋枢举出大量独立电影的实例,并截取片段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赏析。他说,独立电影的倾向分为几种:第一,个人书写与现实主义倾向,特别是对底层和社会边缘人的关注。如《另一半》、《北京杂种》。第二是对现实政治的关注,以娄烨的《颐和园》为代表,集时代的彷徨与青春的苦闷于一体。第三是低成本制作和非专业演员。第四是独立电影导演的转型,杨弋枢在此将宁浩的两部作品《绿草地》和《疯狂的石头》相对比。
讲座最后,同学们向杨弋枢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独立电影堪忧的现状固然有社会管理审查机制的干预,但其本身也不免制作技术粗糙、叙事技巧较差、艺术审美价值不高等众多缺点。那么,以关注现实取胜的独立电影到底算不算好电影?杨弋枢给出了解答:“独立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还处于探索的阶段。或者可以这样说,独立电影作为和主流商业电影互为补充的存在,它就是要违逆你已形成的审美积习,让你有一种深刻的不舒适感。我们要学会接受这种疏离感,这也是艺术电影自身的传统”。(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魏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