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校园动态

    心协沙龙助你“赶走强迫症”

    发布时间:2013-06-03 点击次数: 作者: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彭凯闻

           5月29日下午,30多名凯发同学参与了由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谈文娟老师主持的“赶走强迫症”心理沙龙活动。

           活动伊始,谈文娟首先询问大家都在哪些方面受到强迫症的困扰,有些什么表现。有的同学谈到自己对收到的垃圾短信耿耿于怀,有的同学说起每天必须刷微博到深夜才能入睡,有的同学对于个人卫生总要搞上很久,还有的同学表示每到重要事情之前总是紧张得想上厕所……

           针对这些回答,谈文娟对强迫症作了准确定义:强迫和强迫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强迫行为可以说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也是很正常的,但它不等同于强迫症。适当的强迫也是需要的,例如我们由于某种要求而应该做的事,是出于一种正常的心理行为。而强迫症则不同,它往往是一些不好的事,而主体行为人又迫不得已需要做,并且在内心有自我肯定与否定的冲突过程。其中,典型的表现就是不做又难过,做了之后又后悔。

           谈到此处,有同学现场提问:强迫症是怎样产生的呢?谈文娟认为,很可能是因为曾经有过相关经历,并且自己当时有了一些损失。她打了个比方,比如,锁上了门之后却总是担心门没关好,要反复检查的人,可能是曾经因为门没有关好被别人偷过,出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态;还有的时候强迫症是因为自己过于追求“完美”(自己想象中的完美)。这时,行为或现象本身不是问题,而是上升到自己的期望与现象之间冲突矛盾的层面。

           既然强迫症对同学的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如何应对强迫症呢?谈文娟对此特别强调,如果某种强迫的行为的发生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那么就没有必要改变这种行为。相反,完全可以就让它存在着,让其改变我们的认知,让自己逐渐接纳这样的行为。比如,如果总是担心门没关好,那么与其不断地在内心挣扎,不如彻底地去检查一遍然后告诉自己“这下可以放心了”。一遍不行就两遍,只要这个次数是自己能够接受的(不会造成负面影响)。如果真的需要改变行为,那么也需要好好分析造成这样原因的根源何在,并由此找到解决、控制问题的方式。

           谈文娟提到,依据她的经验,许多时候强迫症的发生是因为我们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以及自己内心受太多不必要的标准的限制,要彻底根治需要在认知上先接纳自己,放松下来,才能有效地改变行为。“先在有行为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焦虑,然后放松下来才能改变行为”。谈文娟最后总结到,“改变强迫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在于长久的努力。”(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彭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