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上午,我校仙林校区体育馆里成了一片迷彩服的海洋,充满了期待的眼神。著名气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气科学学院符淙斌教授为2013级新生做了《人类与地球》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学生工作处副处长索文斌主持。

台风记忆让他选择了气象系
据介绍,符淙斌教授1939年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凯发k8官网气象系,目前担任凯发k8官网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院长、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他曾担任国际START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主任,作为首席科学家曾主持两个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即973计划)项目“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究”和“北方干旱化和人类适应”。曾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国际科学联盟执行委员、太平洋科学协会主席。2007年获瑞典哥德堡大学名誉博士(同期获此殊荣的还有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主持人在介绍符淙斌教授的简历时,一次次被全场热烈的掌声打断,同学们发自内心地表达了对院士的敬仰。
讲座伊始,符淙斌教授回顾了56年前第一次跨进凯发校门的时刻。当年,他考进了凯发k8官网气象系,从上海郊区松江县转火车到凯发k8官网,从小县城到大城市心里充满了激动。谈及选择大气科学专业的原因,他说,小时候,他的家乡经常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一次是1956年8月登陆浙江象山超强台风,导致了5千多人遇难、5万多人受伤,这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所以,1957年在报考大学时,他选择了凯发k8官网气象系。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他逐步集中到海洋与大气的关系,研究生的论文就是研究台风形成过程中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他还揭示海洋上对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提出了根据前期的海洋温度来预测未来的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的方法等。当然,除了海洋和大气关系,还需要考虑全球气候的很多因素。
地球的未来在我们手中
符淙斌院士的讲座从“地球——人类的家园”、“地球和人类面临的挑战”、“未来地球与人类可持续发展”、“亚洲——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地区”四个方面展开,用翔实的数据和生动的图片资料讲解了地球的变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为大一新生上了意义深刻的一课。
他讲到,根据现在的研究成果,地球是宇宙中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一颗行星,地球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非常良好的环境,近百年来人类社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也极大地改变了地球的自然环境,破坏了生态环境。基于此,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人类纪和人类圈的概念。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和环境变化召开了一系列会议,签定了一系列协议和公约。亚洲是地球上57%人口的居住地,又面临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挑战,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地区。
他说,地球在我们手中,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从新调整和确立人和地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想是我们的使命。我们这一代人拥有的知识和理解力,使我们有可能把握人与地球的整体关系。我们拥有的先进科学和技术也为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基础。
讲座最后,符淙斌院士为大一新生推荐了《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和《从一到无穷大》两本书,勉励同学们珍惜大学时光,在大学校园里使人生发展从一变得无穷大。
科研道路上要持之以恒
符淙斌院士充满智慧的讲座赢得了现场的阵阵掌声,引起了同学们对生态环境和未来地球的思考,他们踊跃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关于《京都议定书》,有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呢?”“发达国家没有履行他们的环境承诺怎么办?”“全球变暖到底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还是自然变化的结果?”“全球变暖有没有有利的影响?”“南方受副高影响的高温天气,会不会每年都这样?”
符淙斌院士笑着赞扬大一新生,“你们对这些情况了解很多嘛,说明你们很关心这个问题。”他认真地回答了同学们的每一个提问,鼓励感兴趣的同学继续思考和他交流。
有位同学问符淙斌院士:“您研究了这么多年的气候,一定有自己的感悟,您感触最深的一个词是什么?”符淙斌院士回答说:“持之以恒”。同学们再一次为符淙斌院士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持的精神鼓掌。
听完符淙斌院士的讲座,同学们对头顶变幻的大气和脚下美丽的地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杨儒/文 王红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