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校园动态

    “文学与图像”学术沙龙第三期举行

    发布时间:2013-11-06 点击次数: 作者:杨儒 来源:新闻中心

    11月5日晚,第三期“文学与图像”学术沙龙在凯发k8官网文学院201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继续由文学院赵宪章教授担任学术顾问,特别邀请了文学院包兆会副教授做专题演讲,张乃午等五位文艺学专业研究生分别评介了五本文学与图像方面的著作,约30余名同学参加了活动并参与讨论。

    包兆会副教授做了题为《论先秦文图的会通》的专题演讲。他认为,先秦时期的文图会通存在三种模式:一、文图一体,主要体现在岩画、图形文字和甲骨文中的视觉造型中;二、文图合体,主要体现在青铜器纹饰与金文、《易经》中的卦、爻象与卦、爻辞中;三、文图分体中的文、图互访,主要体现在先秦神话人物与先秦美术的关联中,也表现在文对图的模仿和演绎。先秦的图载之意呈现出图理(卦象)、图识(字学)、图形(绘画),对应于先秦文图会通的三大模式。

    张乃午评介的著作是W.J.T.米歇尔的《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该书是芝加哥大学教授米歇尔图像理论三部曲之一,“这是一本讨论形象的书”,张乃午认为米歇尔并不想给“形象”下一个定义,他彻底放弃一种本质主义的概念方式,从“形象”一词的具体用法中找到对形象的理解。赵宪章教授点评,本质主义和专断论的定义方式容易走向绝对化,解构主义的思想可以避免这一弊病。

    付骁评介了丰子恺的《绘画与文学》(岳麓书社2012年版)。这本书由5篇文章组成,严格说不是学术论文,多是发表在民国《中学生》刊物上有关绘画和文学的基本知识,但留下许多文学与图像方面的启发。语言符号如果想“渗透”到图像符号的领地,必须遵循图像符号自身的规律。“言绘”要按照“图绘”的规律重组语言符号,才能取得陌生化效果,延长读者的感受时间,使读者重新感知、认识被自己忽视了的日常生活经验。

    尹振华研读的书目是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本书初版于1972年,原为 BBC电视系列片,后经过作者整理成书。尹振华认为,“观看之道”,不仅旨在研究观看的对象,更加注重研究观众在欣赏图像时的固有观念,即某种知识与信仰。这些固有的观念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伯格自身人道主义观念的投射,反特权阶级与关注弱势群体。

    贺雨微推荐了托多洛夫的《日常生活颂歌:17世纪荷兰绘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本书从文化史和伦理的角度探讨了荷兰风俗画产生的历史背景、阐释模式、画面结构与内涵。

    周恬逸讲解的是衣若芬的《游目骋怀:文学与美术的互文与再生》(里仁书店2011年版)。这本书收录了台湾学者衣若芬研究中国文学与美术关系的十篇论文,引入跨学科的视觉文化研究,融合了美术、文学、文化史、社会史等门类,使得研究立场更加多元。

    在包兆会老师带领下,同学们探究了先秦时期文图的会通;在五位同学介绍中,同学们品读了古今中外的著作,内容充实,兴致盎然,两个多小时的读书沙龙让人意犹未尽,留待会后继续讨论。

    最后,赵宪章教授总结说,“文学与图像”是海内外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在研读相关著述时,要坚持本土立场、中西比较,只停留在引介的层面上还不够,要消化吸收,最终落脚到为我所用。他对读书沙龙形式予以充分肯定,鼓励同学们将它长期坚持下去,在读书、思考、交流和讨论中互相提高。(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杨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