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校园动态

    洪修平教授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佛、道”

    发布时间:2014-11-11 点击次数: 作者:夏鹏鹏 来源:图书馆
    11月5日晚,凯发k8官网第九届读书节“名家讲座”第三讲特邀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哲学系和宗教学系教授洪修平,在杜厦图书馆报告厅做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佛、道”的讲座。当天,虽然洪教授身体不适,仍带病上场,同学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报以最诚挚的感谢。

    洪教授在讲座中结合习近平主席在教科文组织和孔子年会上的一些发言,为大家缓缓打开了神秘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洪教授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而其核心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后,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

    洪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其最根本的特点是重视现实的社会和人生,在理论上主要表现为重视探讨人的本质、人性、人的价值、人的理想、理想人格的实现以及人的生死与自由等,而儒、佛、道三家更为突出地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现世的人与人生,以现世现生的生存与幸福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特点。

    随后,洪教授对儒、佛、道三家进行了形象而生动的阐释。洪教授认为,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和基础,以“仁学”为核心,具有仁礼双重结构,既接续着人文传统,又深受上古三代以来的宗教传统的影响,故具有人文与宗教的两重性。道包括先秦老庄道家和汉代形成的道教,道家重视人的自然性,强调个人的自主、独立和自由,讲避世无为而“归真”,通过效法自然的无为来实现人生,所以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依于道家效法天道的自然论等,通过修“德行”和务“方术”而追求一种超世脱俗、得以永恒的神仙生活,是对道家理论宗教化的产物。佛教以“人生皆苦”为出发点,强调“自作自受”、“自种自收”的“业报轮回”,引导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肯定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永恒幸福的向往。

    现场

    洪教授指出,儒、佛、道三家思想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儒家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道家道教则继续对儒家思想进行补充,以避世法自然的态度追求长生成仙或精神自由,从而为人的自我实现提供了另一条迂回曲折的道路。佛教则从一切皆空、三世业报轮回等角度对每个人的生死祸福作出说明,提供了以彼岸世界的超越眼光来审视现实社会人生的特殊视角,引导人们为善去恶,消除贪欲,给予人们更多的精神安慰,从而弥补了儒、道的某些不足。儒、道、佛三教分别以不同的人生哲学来满足现实生活中的人同时可能具有的多方面的需要或不同的人在复杂曲折的人生道路上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的不同需要,这对中国人的心理调控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发生过重要的影响。当然,也正是因为儒、佛、道家思想在对人的价值取向和人的价值实现途径上的差异,才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局面。

    最后,洪教授强调儒佛道三家思想对人格培养尤为重要,儒家强调对社会和他人的仁爱尊重,道家追求自我独立和精神自由,佛教主张保持人的自然清净的本性而不要生计较贪著之心,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这些对人们消解社会人生的压力、保持心理的平衡,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洪教授也对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他表示,中国文化有待于不断地挖掘和改造,进行创新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转换,并将与其他不同文化相互理解、尊重、吸收,从而实现长足发展。(图书馆读者服务部 夏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