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校园动态

    “世界哲学日”学术沙龙畅谈“意识”

    发布时间:2014-11-28 点击次数: 作者:王晓曼 来源:新闻中心 哲学系研究生会

    11月25日晚,由凯发k8官网哲学系研究生会主办的“2014?世界哲学日”系列活动之学术沙龙Ⅱ在哲学系210教室举行。此次学术沙龙以“意识科学与意识哲学——中西哲学视野下的‘意识’问题研究”为主题,哲学系助理研究员、哲学博士陶孝云担任主持人,六位硕士研究生担任主讲嘉宾。

    六位主讲嘉宾首先介绍自己推荐的相关书籍,作为世界哲学日书目分享活动的总结。所涉书目既有如《哲学研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类专业性极强的哲学书目,又有讲述残疾女孩身残志坚的励志文学《生命从明天开始》,还有《寻找家园》、《田园诗与狂想曲》等关注历史与现实的社会题材书籍。陶孝云点评说,无论从哪条道路出发探讨哲学,可谓“殊途而同归”,最终要养成哲学式的批判与反思,形成对问题的哲学式直观。

    陶孝云以心灵哲学的著名思想实验“成为一只蝙蝠可能是什么样子”为引,启发大家思考意识主观性与私人性的问题。程都对此提出自己的疑问:意识具有主观性这是毋庸置疑的,在此前提下对主观意识进行纯客观的描述是否可能。李斌将此问题进一步扩大为人们究竟能否讨论具有私人性的意识。王东华提出自己的见解,他以语言类比意识,认为语言具有私人性,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之所以可能,则在于语言除具有私人性之外还具有公共性,与此类似,意识同样具有人与人之间的共通性。武天欣则从自然客观性的角度,谈了物理还原论对意识问题的看法,姚城对此见解进行反驳,以精神病人为例,他指出究竟是大脑病变导致精神问题,还是持续的消极情绪导致了大脑病变,他自己更倾向于身心交感的观点。

    陶孝云继而提出关于副现象感受性质的“黑白玛丽”思想实验,引导大家探讨知识语言概念能否完全刻画人的亲身体验。王东华认为在探讨此问题前需要先解决意识本身何以可能的问题,并以现象学方法将意识分为“反思式意识”与“前反思式意识”,并指出这种“前反思式意识”是非经验的,其形成依靠一种保证式的“自我”。武天欣则将这种“自我”解释为“真我”,是意识产生之源,且人们无法再依靠意识对此“真我”进行把握。程都、李斌也对此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进行了讨论。

    本次学术沙龙在思维碰撞中落幕。(哲学系研究生会 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王晓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