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校园动态

    文学院魏宜辉博士解读“竹简真伪”

    发布时间:2014-12-10 点击次数: 作者:周天欣 周柚池 来源:新闻中心

    12月5日晚,我校文学院魏宜辉博士作客“国学讲堂”,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蠹简新藏蝌蚪字----谈竹简真伪的问题》的精彩讲座。

    讲座中,魏博士从竹简的学术价值、竹简类型、书写风格等角度对出土简牍研究现状做了概述,并从技术层面、书写层面和内容层面对竹简真伪问题做了探讨,使同学们对竹简有了更深的认识。

    魏博士认为,“简牍是中国古人最常用的书写方式之一,现存的战国早期竹简是中国最早的古书文献。”对于竹简的保存有“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半年”的说法,因此我国较为湿润的古楚地湖北和气候干燥的西北地区成为竹简的主要出土地。从内容上看,战国简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日书,即古人从事婚嫁、丧葬、农作、出行等各项活动时选择时日吉凶宜忌的参考之书,其本质就是古代民间一种“选择时日吉凶的数术”;二是遣册,即随葬物品清单;三是文书,包括法律文书和祭祷文书;四是古书文献。

    魏博士提到了1993年10月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的竹简,804枚竹简中包含多种古籍,其中两种是道家学派的著作,其余多为儒家学派著作,所记载文献大多为首次发现。郭店楚简文字大多是典型的楚国文字,书体风格典雅秀丽,为研究中国思想史、古文字学、简册制度等方面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在学术界引发了很长时间的“郭店热”。

    对于竹简的真伪问题,魏博士否定了“完美无缺”假简存在的可能性,并从三方面论证了这个观点:首先,在技术层面,今人难以找到或仿造年代久远的战国竹简材质,在缺乏原材料的情况下,假简无从制造。其次,在书写层面上,楚简的字体风格现代人难以模仿。最后,在内容层面,现代人几乎无法杜撰出古书文献的内容而不留破绽。

    讲座最后,魏博士解答了同学们关于出土文献的用字、出土帛书等问题,并指出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能够进一步拓宽研究的学术视野。此外,魏博士鼓励同学们多参观博物馆,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周天欣 周柚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