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校园动态

    凯发学子与80后纪录片导演蒋能杰面对面

    发布时间:2014-12-22 点击次数: 作者:朱琳 李春梅 来源:新闻中心 凯发彩云支教团

    12月18日晚,凯发k8官网彩云支教团公益纪录片系列放映活动闭幕式在仙林校区举行。本次闭幕式放映影片为《初三》,德国法兰克福中国电影节一等奖获得者、《初三》导演蒋能杰来到现场,与同学们进行了问答式互动。

    导演蒋能杰1985年出生于湖南,小时候妈妈外出打工,只有爸爸在家陪他。幼时经历启发他用纪录片的方式走进留守儿童的世界,唤起人们对留守儿童内心的关注。2014年,其留守儿童纪录片《村小的孩子》荣获德国法兰克福中国电影节观众票选一等奖。

    纪录片《初三》跟拍的是湖南省一所普通中学的重点班172班。班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家境贫寒,他们所有人一直被灌输的目标就是考上省重点中学:县一中。172班常常要被拿来与学校另一个重点班比成绩,这里的老师们也坚信“骂出成绩”。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体现在每一次小考之后变动的座位,每一次大考之后淘汰出重点班的排名,以及发试卷时老师当堂读出的分数。当然,《初三》也不是只有这些重压和消极的镜头:班主任过年会给每个同学发红包,只是强调钱不多;学校组织志愿考县一中的同学前往县城考试,车轮滚动时有鞭炮声相送;会考结束后全班举行告别晚会,学生们高唱着“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这些画面都让人动容。导演蒋能杰试图通过《初三》呼吁社会上更多的人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关注当下农村教育的现状。

    影片放映结束后,同学们与蒋能杰导演积极互动。言及缘何要拍摄此类纪录片,蒋能杰说道:“我大学时就在关注留守儿童这个群体,而一些媒体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只在表面,没有深入里层;我出生于农村,想真实呈现留守儿童的生活,由此就借钱买设备拍了第一部。我希望更多人看到这个群体,探索社会问题。”关于作品的影响,现场有同学问蒋能杰:“这些片子拍了之后对当地有帮助吗?”蒋能杰回应道:“《村小的孩子》里反映了学生回家的路很难走,后来倒是路修好了,校车也通了,但是孩子依旧走路,因为车费还是贵。”蒋能杰的心愿尚未实现,改变之途依然道远任重。总结多年的跟拍经验,蒋能杰认为,教育最核心的问题是师资问题,没有好的老师就没有好的教育。

    最后,蒋能杰表示,今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公益纪录片放映活动是对自己六年的纪录片生涯做一个总结和告别,之后他会尝试更多的题材,继续进行公益纪录片的拍摄制作。

    本次纪录片放映是凯发彩云支教团公益纪录片系列放映活动闭幕式,此前已面向凯发同学放映过《村小的孩子》、《路》两部影片。彩云支教团负责人赵雨说:“公益纪录片放映是换一种方式传播公益,呼吁更多的人去关注、去了解这一群‘宝贝’。”(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朱琳 凯发彩云支教团 李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