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下午,我校圣达楼101报告厅座无虚席,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杨念群教授作客“凯发k8官网学衡名家讲坛”,带来了题为《反常识的历史叙事——重审中国史研究的若干命题》的精彩讲座。杨教授以“常识”为切入点,通过“我们习惯于在哪些新常识下生活”“新常识产生的根源”“如何建立起反常识的历史观”层层递进,从“反常识”的角度重新构建中国史,对中国史研究中的一些命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常识’是人们生活中形成的日常伦理和逻辑”,在引出“常识”的概念之后,杨教授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封建”“宗族”等观念为例,指出在五四运动后“反封建”、“打破宗族”似乎成为一种“常识”,人们更多地生活在这种“新常识”中,而“新常识”在更大范围上包括“进化论”的历史观,高度“政治化”的历史叙事角度,“五四”启蒙叙事的逻辑和“城市—乡村”二元对立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五四运动后“新常识”与“旧常识”完全对立,表现出一种非光明即黑暗的特点。
然而,“逆现代化现象”与历史叙事的“去政治化”和“再政治化”等现象对新常识发出了挑战。“生活越富裕越应该抛弃旧常识,但为何会出现大规模宗族复兴运动?”杨教授指出,近年来出现的“国学热”“孔子热”等“文化中心主义”是以“逆现代化现象”为背景的,即高速发展的经济与传统的再造构成了逆向互动关系,五四运动时期被批判的“封建”“宗族”却在当今社会有了“再兴”的趋势,儒学被当作个人生活智慧、社会治理技术以及民族主义的资源等多种形态得到了再生。
“打破新常识就一定要回到旧常识,回到保守状态?”在如何构建“反常识”的历史观问题上,杨教授提到,“反常识”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不是对“常识”的完全反叛和全盘否定,而是从新的角度去反省和探索。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反进化论”“反哲学论”“反制度论”“反自治论”等观点,认为古代文献中常常出现的 “文质之辩”,作为一种历史观,不是循环论,而是螺旋上升的理论,直接挪用自西方的“阶级论”也并不适合中国,儒学是节省成本的治理技术而非审美的玄谈,“皇权不下县”观点中过度强调地方拥有自治权也值得重新反省,而“新常识”认为“科举制”是以八股文为中心、是一种戕害人性的制度也完全是一种误解
在讲座的尾声,杨教授认为,“反常识”的历史叙事不是要构成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局面,也不是单纯的对以往的历史观进行“对抗”,构成一种所谓反叛的历史学。“反常识”中的“反”是对应的意思,即对应于已构成我们生活常识那部分历史观提出商榷和修正,以期克服一种刻板僵化的历史认识,激活一些鲜活的思想。既然是“对应”不是“对抗”,那么这种历史观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被当做常识受到质疑和批判,这正是他所期许的。
同学们就对常识的不断反省是否会削弱常识本身、怎样重新认识科举制等提出了一些问题,杨教授也逐一进行了回答。(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周柚池 曾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