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著名文学翻译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林少华做客凯发仙林校区,带来题为“文学翻译:100%的村上春树可能吗?”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凯发k8官网外国语学院侨裕讲坛和教务处共同主办,由外国语学院叶琳教授主持。
林少华教授从“之于翻译的母语”、“之于翻译的外语”、“之于翻译的爱”和“之于翻译的文体”四个角度出发,对文学与翻译的关系进行解读,提出了文学翻译的审美与审美忠实的问题。
讲座伊始,林少华教授回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虽然生长于偏远山村,但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就接触文学。对语言的兴趣和由此培养起来的阅读习惯使他意外地走上翻译的道路。他认为,翻译说到底是一种特殊的母语创作,没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强烈的修辞自觉、敏锐的文学悟性和审美灵性,就写不出像样的文章,也做不出像样的翻译。虽说灵性在译文中的作用或许只占1%,但正是这1%的灵性能使99%的文字都富有生命力,使译文不再是仅仅传达内容和意思,而且再现表情、喘息和心跳。
林少华教授和大家分享了他的翻译观。他指出,翻译水平的高低不仅与译者的语言能力相关,更重要的还取决于译者的欣赏能力,即对文学性外语微妙语感的感受能力。也就是说,在翻译中,感性大于理性,形象大于思想。只有做到大量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文学翻译才能水到渠成。因此,文学翻译必须是文学——翻译文学,文学翻译属于再创造的艺术。
林少华教授引用村上春树的观点,提出“出色的翻译首先需要语言功底,但对文学作品来说,同样需要的还有充满偏见的爱”。他也认为出色的翻译是爱与精确的语言的完美结合。文学作品翻译存在着“形神兼备”的高标准,那是一种基于语言能力精准之上、具有创作性的审美感动。
林少华教授指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能够介入的只有文体。村上春树曾认为自己的作品有两大特征,一是故事有趣;二是文体具有普世性渗透力。林少华认为,从这个意义上看,关注村上作品的文体,就是关注翻译。译者希望译出百分之百原汁原味的村上原作,读者希望读到百分之百原汁原味的村上译作。而很少有人觉察百分之百的村上春树其实并不存在。这是因为,任何翻译都是以译者个性化理解与感悟为前提的语言置换,而理解和感悟能力总是因人而异。换言之,翻译必然多少流失原作固有的东西,同时又会为原作增添某种东西。流失的结果,即百分之九十的村上;增添的结果,即百分之一百二十的村上——艺术总是介于似与不似之间。但另一方面,特定语境中最佳译法惟有一个。好的文学翻译,就是要找出那个惟一、那个百分之一,通过无数个百分之一向百分之百逼近。文学翻译属于艺术活动,译者对原著的审美情境的捕捉,译者和文体的互相融合,使得文学翻译永远走在向原作文体无限接近的路上,原作也通过翻译获得第二次生命。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就文学翻译、对村上春树的理解等内容提问,林少华教授一一作答,并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文学见解。
林少华是著名文学翻译家,作家,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现任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译有《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等七八十部日本文学作品,并以对村上春树作品的出色翻译蜚声海内外。
(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朱琳 毋泽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