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凯发k8官网悦读书社群学系列讲座第一场在仙林校区举办,社会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成伯清教授为大家带来题为《文化、情感与意义——谈“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讲座。讲座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参加,现场座无虚席,很多同学甚至站在门外聆听讲座。
讲座伊始,成伯清教授表达了对我校“悦读经典计划”的赞赏。他表示,“悦读经典”是一种人文教育,是与伟大心灵持续的对话,同时也是对胆识的训练,要求我们冲破名利场的喧嚣、浮躁、轻率和苟且,并赠予我们对美好事物的体验。
讲座围绕当代美国批判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丹尼尔·贝尔的论著及其思想展开。成伯清教授认为,贝尔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主要著作多由论文集成,虽不免有所重复,甚至略显凌乱,但充满才华和洞见,“对时代精神有准确的把握和刻画”。
成伯清教授介绍道,贝尔的思想体系是“组合型”。他在经济领域是社会主义者,在政治领域是自由主义者,在文化领域是保守主义者,这种“组合型”思想又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每个公民都要有满足自我尊重的最低限度保障,整个社会要根据个人成就来分配社会地位,而且,过去和现在的延续性应当成为文明秩序的必要条件。
贝尔看待社会的视角被称作“领域断裂说”。他认为,我们对整个社会的考察可以分为经济技术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三个领域遵循的原则不同,在经济技术领域强调功能理性,关注物质增长;政治领域强调平等,关注被统治者的认可;文化领域强调自我实现,关注新意、原创。资本主义具有双重起源:宗教冲动力、经济冲动力。随着宗教冲动力渐渐被耗尽,文化不再关心怎么去工作,而开始关心怎么去挥霍和享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贝尔认为,这是由于现代主义消除了任何的界限、区分,也消除了任何神圣,结果就是百无禁忌,惟快乐是求。
但是,每个社会都想建立一套人们能将自己与世界联系起来的意义系统。这些意义存在于宗教、文化和工作中,它的丧失会造成一系列理解的缺乏,这种缺乏让人们无法忍受,迫使人们尽快寻求新的意义,以免只剩下虚无感和空虚感。成伯清教授认为,这些虚无感更多地来源于深层的存在感的缺失,这和整个社会的个体化有很大的关系。在这个社会中,人是被角色化的,能够剥离角色身份、把我们当成完整的人来看的人,是屈指可数的。那么我们如何来重建意义呢?意义不能通过个人赋予,而要通过集体造就。成伯清教授强调,虽然中国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和贝尔的描述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我们不能笼统地把中西方一概而论,因为我们的文化体系不同于西方。
在讲座的尾声,成伯清教授提醒同学们要注意西方中心主义,批判地看待贝尔所尊重的传统,寻求中和,融贯中西。他指出,所有的文化都是相互交融的,我们应当立足于当下的生存境况,来建构我们自己的价值。(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朱琳 悦读书社 马昱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