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晚,我校第三届重唱诗歌节系列讲座第二场“当代诗歌书写中的形式意志”在文学院福中报告厅举行。著名诗人、评论家臧棣出席并担任主讲人,同时到场的有凯发k8官网新诗研究所何同彬老师、作家修白及凯发k8官网师范大学心远文学社和雨镜杂志社成员。
本场讲座的讨论核心是新诗写作的形式问题,这也是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写作者和读者的重要问题。臧棣首先强调,汉语新诗写作已至百年,形式问题一直是争论的核心之一,新诗结构始终在一种不稳定中颠簸,因此也造成文本内涵的不稳定性。有观点指出,新诗结构的不稳定直接反映了新诗发展的不成熟。对于新诗形式的讨论,已然涉及到新诗的合法性问题。
臧棣通过近三十年两岸新诗写作者的若干作品及一些涉及形式问题的核心理论具体阐述了他所理解的新诗形式问题。他认为,新诗的形式与内容不可分离,新诗写作者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为自己的每一首诗作找到唯一的最优形式。他首先以顾城写于1992年的《墓床》为例,分析了诗人在看似平淡的简短两段中隐藏着的诸多押韵和意象的呼应。臧棣表示,这首诗形式精巧,诗人很好地将抽象的生命体验具象地表达出来。他又以台湾诗人夏宇《甜蜜的复仇》、《爱情》为例,进一步展现新诗的形式探索。他认为,夏宇诗歌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她的语句很碎,节奏很尖锐,探索性质很强,亦有可取之处。
臧棣介绍道,韦恩布斯认为“文学的形式是一种观点”。所谓“形式的内容”、“内容的形式”的说法,实际上指出了形式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语言现象,即我们接触到的所谓诗歌的形式其实就是内容。同时,臧棣还谈到了诗歌的散文化问题。中国的古代诗歌是一种由意境笼罩的超稳定文本,与之相比,汉语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代,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旧体诗“意境追求”的叛逆。究其原因,从上世纪初至当下,在社会不断颠覆与被颠覆中,我们或者说诗人的生存境遇是矛盾的、被撕裂的。诗人的视点不再牢靠,很难用一种相对稳定的意境氛围去笼罩新诗写作者想要表达的诉求。臧棣简要分析了其他学者的相关观点,并提出了他的看法——当下新诗的形式探索富有很强的试验性,并且这种探索还会在一定的时间内继续进行。
臧棣随后着重分析了秦三澍《晚餐》、朱朱《蚂蚁》、车前子《霍乱之年》三首诗,并提到了德国戏剧家和诗人布莱希特,介绍了布莱希特“用任意的、专断的语言排列,通过间离方法营造陌生化美感”这一重要的并被多数写作者付诸实践的理解视角。
臧棣总结道,新诗呈现的大多是完成度不稳定、具有可改变结构的作品,它的写作本身带有很强的试验性。新诗的结构与内容无法割裂,对于新诗的欣赏与批评应该从文本整体着眼,并认识到结构已然是内容的一部分。而对于新诗的形式探索,也一定会在当代写作者中继续并深入下去。
讲座结束后,臧棣老师认真回答了现场听众的提问,与同学们互动交流。
(重唱诗社)